A+ A-

上党,顾名思义,与天为党。

太行山表里山河,道路险要。

太行有八陉,均是从关中东出平原的重要通道,而其中有三条,就分散在上党地区。

在这三条要道中,轵关陉控制着河东之地东出平原的咽喉。

太行陉可以西出南阳。

而孟关陉,则进可威逼新郑大梁,退可拒守高平长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那北部的滏口陉,更加是威胁赵国的中牟和邯郸的重要孔道。

如果秦国能够通过长平,经长子北上滏口陉,就可以绕过漳水,从侧翼进攻赵国王城邯郸。

这样一来的话,那么守护邯郸正面的漳水天然防御屏障将成为摆设,秦国方面还能兵分两路,继续北上,从井陉关南下过番吾,然后凭借地势南下,与滏口陉东进的军队夹击邯郸,则赵国危矣。

因此,多年来赵国和韩国在上党地区矛盾不断,上党十七邑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韩国方面希望可以凭借上党边缘的两块盆地,作为他们立足的根本。

而赵国,则是希望通过控制上党,将邯郸侧翼防御不足的短板进行弥补。

另外,魏国同样也想控制上党。只不过,他们是希望上党能够成为魏国进攻西部秦国的基地。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上党堪称天下枢纽之地,秦国若占据,就能随时东进六国,三晋占据便可力拒强秦入侵。

想想历史上,战国末期时,赵国和秦国为什么会在上党之地展开一场旷世的“长平之战”?还不是为了能够掐住对方的咽喉!

这就是,上党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所在。

只可惜,如今上党之地却是落在了三晋之中实力最差劲的韩国手中,简直如同小孩手里掌握着黄金,图惹各方强盗觊觎。

而韩国人又总是不求上进,只在夹缝中求存,这让赵国和魏国都非常的无奈,想要从韩国人手中夺取上党吧,却又总是得顾忌赵魏彼此间的反应,以及秦国人的敏感神经……

我之所以让前往魏国吊唁的使团从上党路经韩国东阳关而去,第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去了解上党之地的虚实,将韩国在那里的防御布置、以及山川地貌全都记录下来,为我日后攻伐秦国和韩魏之地多做准备。

第二个目的就是告诉天下诸侯,赵国与韩国的盟约依旧生效,谁要想打韩国的算盘,就得先问问赵国是否同意,我意在警告秦国和楚国。

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则是使用手段与那里的韩国官员混个熟脸、搞好关系,为了今后借道伐秦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目的,我这差不多就是在坑自己的老丈人韩王了,但那又如何?国与国之间,是根本就不存在亲情的!

我志在一统天下,完成太上老君的考验,韩国与赵国临近,将来迟早都是要被我吞并的。

至于到时候韩倩韩婵韩芸她们是不是会为此伤心,并因此而恨我……唉,走一步看一步吧,希望韩王能像中山王那么识时务,将来老实的待在邯郸享福,与韩倩她们共享天伦。

几个月后,各国会葬魏王的使者纷纷返回,各自带回了公孙衍合纵伐秦的结盟邀请函。

秦国人的“耕战”思想与其他六国的耕读思想背道而驰,极具侵略性,是一头无法压制的猛虎。

这是六国对于秦国的共识。

所以,深知秦国危险的六国大多同意了公孙衍的合纵伐秦计划,唯有新登基不久的齐宣王田辟疆拒绝了参与。

原因无他,齐国作为老牌的霸主国家,但是在这次的合纵伐秦计划中却没能当上名义上的老大“合纵长”,公孙衍反而推举南方的楚国当龙头大哥。

这让原本已经答应派兵伐秦的齐宣王恼火万分,认为公孙衍欺负他是初登大宝的新王,嫌弃他没有资格当老大,于是就断然反悔,拒绝了公孙衍的合纵伐秦计划。

不得不说,这个情况既是几国联盟的一大损失,也同样是齐宣王的政治污点,是齐国极为重大的外交失策,为以后的五国伐齐埋下了祸根。

妈蛋,你齐宣王很拽是吧,参与了合纵联盟却说反悔就反悔,当咱们其他国家都是泥土捏的、没脾气的啊?

于是,齐国吞并宋国后引发了众怒,燕赵秦魏楚立即就联手起来,将齐国打到差点灭国!

公孙衍的合纵伐秦计划,主要是由魏韩两国主持,因为他们受到的秦国威胁最大,所以他们两家也是出兵最多的。

新晋的魏王嗣为了打开自己的国际声望,所以,尽管他与公孙衍貌合神离,但依旧全力支持公孙衍的合纵计划,一开始就为公孙衍提供了九万兵马。

而我的那位韩王老丈人,因为秦国一旦东进,韩国就会首当其冲,所以早就受够了秦国的威吓,这次合纵,他咬紧牙关挤出了六万兵马,由太子奂领军,携大将申差和暴鸢,与公孙衍会合一处。

另外,燕国这次也下了血本,派遣大将市被,给公孙衍带去了三万大军。

我因为有西北攻略的计划,所以借口西北三胡之乱,需要大量的军队严加防范,最终只派遣了乐毅和八千兵马过去参与伐秦,算是聊表寸心,公孙衍虽然不高兴,但也说不出什么来,他总不能让我别管赵国的死活,先帮他干翻了秦国再说吧?

楚国原本答应会有十万楚军前来会盟的,然而楚国的内部情况实在有点糟糕,因为有不少的贵族反对合纵伐秦,所以楚王很难一个人说了算。

为了筹措十万大军和相应的粮草,楚国大军拖拖拉拉的整了三个月才开始上路,而这个时候公孙衍已经率领其他国家总计二十几万联军,在函谷关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攻防之战,双方均死伤惨重了。

不仅如此,当楚国援军刚走到半路的时候,却忽然传来秦国从武关出兵攻打楚国穰邑的重磅消息,不得已,楚王只好将十万楚军火速召回,前往驰援穰邑。

这个情况,对于联军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燕国的将领显得十分踌躇,有了撤退的打算。

其实换谁都会想,妈蛋的,就连楚国这“合纵长”都不来了,咱们还在这函谷关跟秦军死磕干屁啊,不如各自回家、各找各妈算了。

因为燕国大将市被的提议,联军内部一时响起了“撤军”的讨论,这简直令公孙衍险些要吐血而亡!

不过,这次伐秦是由魏韩两国主导的,单单是魏韩联军就多达十五万,而且据说还会有后续的数万兵马前来函谷关支援。

所以,公孙衍和太子奂都极力反对撤军,赵国的代表乐毅也根据我的意思,表示在冬季大雪到来之前不会撤军,燕国大将市被孤掌难鸣,只好不再提及撤军之事,一切等到冬雪时节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