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一一六、准备告发集资

早上来到公司的杜明杰,压下心中对宁岚的疑惑与不安,处理了几个事,又接到堂弟打来催促利息的电话,没有心思继续办公了,点了支烟,狠狠地吸了起来。

钱,他现在确实没有,公司里有,但也不多,而且要是调用公司的钱,宁岚肯定知道。堂弟昨天与刚才的来电中催促的比较急,应该确实是被逼急了,不然也不会连续二天,打来电话催促利息。

看来是不能拖了。杜明杰盘算了下,宁岚借的八十万,可以挪用一些,再加上彷制品那边,紧吧吧地能把这个月的利息凑齐。于是,拿起电话准备打彷制品公司的电话,随即,想到这段时间,自己又是结婚,又是忙着公司的事,已经较长时间没有过去了。以往,可都是每隔各一二天,都会趁着上下班的时间去转转。

长时间的不去,怎么能放心。杜明杰放下电话,拿起包出了公司。开着车的他,并没有注意到,此时在他车后不远处,轮流地跟着两辆小车。

通完电话的沈文,看到身上的衣服,想到一个办法。以前自己的穿着,一般都比较正规,如果现在穿上运动衣,带上旅行帽,应该不会认出来吧。

换上买来的运动衣以及运动鞋,对着镜子照了照,带着旅行帽的沈文,都感觉到巨大的落差,整个人好像变了似的。站在镇口,看到去新丰村的客车来了,招手上车。

农村一般都是早上去城镇,下午回村,所以车上的人不多。沈文对车里的人,以目示意温和地笑了下,算是打招呼。车里的人或好奇,或戒备,或麻木地看上他一眼,仍然各自聊天或闭目养神。

沈文也不介意,打好票,就在售票员的旁边,找了个临窗的空座位坐下,看到好的风景,不时地举起胸前的相机,照上几张。照了几张后,掏出香烟,散了一圈,向售票员含笑道:“你好,我是过来旅游的,不知这里有那些名人故居,或者是历史人物等。”

售票员扑哧一笑,“看你这样子,就是来旅游的。我们这偏僻的地方,那有什么名人与故居。”

沈文露出遗憾的样子,“我也是听别人介绍来的。”

“那肯定是说错了。”售票利落地道,“要说名人,**村清朝的时候到出过一个大官。”

“哦,在那里,离这儿有多远?”沈文很感兴趣。

听完售票员热情地介绍,沈文很是高兴,“那回头我一定要去看看。不过既然来了这里,怎么的也要下车看看才是,说不定有收获呢。”

俩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沈文乘机对新丰了解个大概,同时也打听清楚,来回班车的时间。车子在新丰村的村口停下,沈文下了车,客气地与售票员告别,暗暗地跟上一个,观察很久的老人,进入了村里。

新丰不是很大,村的中间是条稍宽的土路,村民住处后面都有个菜园子,户与户之间相连的不是很近,其间由细长的土路连接着。

整个村看上去不是很富裕,红墙青瓦的住户间,错落着不少盖着草的低矮土墙,土墙的屋面上冒着烟,里面住着人。沈文不由地举起相机,将这艰辛的生活照了下来。

沈文在村的四周转悠着,不时地举起相机照上几张,转着转着就来到刚才观察的老人空门口,客气地在门上敲了几下,“有人在吗?”

老人出来,看到沈文愣了下,“是你,什么事?”

沈文敬上支烟,温和地笑道:“老人家,我是来旅游的,口渴了,讨杯水喝。”

“哦,进来吧。”老人回身进入屋里,倒了杯水。

沈文一边喝水一边找话,“老人家,我看你有点面熟。”

老人点着香烟,笑了,“刚才我们同车来着。”

“哦”沈文一拍脑门,“看我这眼神。”连忙从包里取了包烟放到桌上,“老人家,怪我眼拙,也是我们有缘。”

“这那能呢。”老人推辞。

一个推辞,一个坚持在送,俩人的关系迅速拉近,等到老人接受了香烟,也知道老人姓方。聊了会儿,沈文又掏出几张钱,说中午没地方吃饭,就在老人这儿吃,麻烦老人多做点饭,老人爽快地答应下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老人还特意地打来了烧酒。陪着老人喝着酒,沈文似有意似无意地问道:“方伯,我看这村不大,条件也不怎么样,但是村中间的那家却是非常的大,而且房子盖的也好。”

喝了两杯酒,脸色已经红了的方伯,不屑又羡慕,“他呀,还不是占了堂哥的光,不然以他那本事,怎么可能盖上大房子。”

“哦,他堂哥是干什么的,听你说好像很有本事。”

“在申海开了个大厂,又将几个亲戚招到厂里打工,每年都能多收几千元。”

“那与他也没关系。”

“怎么没关系。”方伯喝干杯中的酒,“他堂哥开厂需要钱,找银行又麻烦,就让他帮着从亲戚老乡手里借,给不少的利息,他转手少给层利息,得了不老少的钱。”

“那也没多少,不就是转手点利息。”

“没多少。”方伯不高兴了,“听说,他收了不老少的钱,方圆几十里都知道。”

“哦。”沈文喝干酒,帮方伯倒满,递了支烟,点着后,面带难色,犹豫了很长时间,“方伯,今天蒙你的情,有句说了不要见怪。”

“那里,我看你也是性情中人,有什么见怪不见怪的。”

“那好,我可说了。”沈文狠狠地吸了口烟,“方伯,如果你在他那儿有钱,就快点要回来。外面现在经济不好,已经有不少厂倒掉了,而且,他这种情况,叫非法集资,公安都要抓的。”

“我那有钱借给他。就是有钱也不行。”方伯感叹道,“这个村里大部分都姓杜,方姓是小姓,有什么好事,都靠边等。何况那个姓杜的还是狗眼来着。”

“那就好,那就好。”沈文安慰着,“没借钱,说不定是好事。”

吃过饭,沈文谨慎地走近村中间,听到里面有不少人在争吵或哭叫,特意等到一个人从里面气冲冲地出来,上前打听,才知道是为了利息的事。

心中有数的沈文,走到村口坐车走了,准备去县城告发集资款的事。他不相信,底下镇里不注意风向,难道县里不怕吗?县里不怕,还有市里。

人生来来往往,那里会有来日方长。

既然杜明杰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那么他沈文就要他进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