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我划出五千精骑给李拙和许劭,命他们驻留在云中城,然后又拨付给庞聪各个兵种共五千,令其继续驻留大黑河谷,将那里的城池修筑完毕。

有他们三个,以及共计一万大军为赵国驻守西北草原,我十分放心,即便那些北逃的匈奴人以及不知所踪的娄烦王再杀回来,我相信他们足以应付。

更何况,还有已经发誓要带着林胡人世代归附赵国的令狐野从旁协助,相信在九原、云中这一带已经不会再有赵国的对手了。

布置妥当后,我带着其余的北伐大军以及大部分民夫班师回朝。

在进入代郡的时候,天空终于飘起了雪花。

我不禁遥望函谷关方向,心说,这个时候,秦军应该要趁着合纵联军撤退的时候发动逆袭了吧?

果然,凯旋之师还尚未到达邯郸的时候,我就接到“黑鸦”斥候送来的重大消息:联军惨败!

如我所料,当冬雪降临,战事进展不利的时候,公孙衍被逼无奈,只好组织联军有序的从函谷关下往回撤退。

结果,秦国名将樗里疾趁机打开关门,率领秦国大军气势如虹的杀了出来,即便面对韩国弓弩部队的箭雨阻击也依旧悍不畏死的继续冲锋。

秦国严酷的连坐军法,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士兵临阵退缩的,违者一人,连坐一伍,违者一伍,连坐一什!

再这样的军法压迫之下,便铸就老秦人悍不畏死的军魂,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往无前!

因此,原本正在按部就班的撤退、由韩国名将鲠带领弓弩部队负责断后四国联军,在断后部队顶不住秦军的冲杀后,很快就出现局部军阵的崩溃,继而引发全军大逃亡,被秦军一通疯狂追杀后,联军士兵尸横遍地,损失无比惨重!

但幸好,当时地面上已经被大雪覆盖,而且又是在狭长而崎岖的崤山古道中,行走颇为艰难,联军固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阻击,但秦军也同样无法对联军追杀到底,只追出一段距离就理智的选择了后退。

说实话,要不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我从一开始就不会赞同公孙衍的这个合纵伐秦计划,哪怕是这个计划颇具长远眼光,我也一样反对。

因为历史已经证实,秦国最后在秦始皇手中一统天下了,所以公孙衍的合纵伐秦是注定要失败的。

别看四国联军的总兵力多达二十多万,而驻守在函谷关的秦军却仅有六万,貌似公孙衍的胜算很高。

但是别忘了,函谷关乃是天下第一易守难攻的雄关,而且又有秦国的名将樗里疾在那里主持军务。

再反观公孙衍,他虽然是合纵伐秦的发起人,但名义上的“合纵长”却是楚王,所以四国联军里面除了我派过去的乐毅是在真心实意的配合他之外,其他诸如燕国的市被、韩国的太子奂和申差,他们在军事会议的时候都是各执己见、谁也不服谁的,有什么军事计划总是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掣肘,很难具体实施。

另外,新登基的魏王嗣虽然有些好大喜功,急于依靠一件滔天的“武功”来彰显自己的威望,但是对公孙衍却又并不怎么信任,从三个月前战事进展不利、可能会翩跹日久的时候开始,他就一直在催促公孙衍快点攻下函谷关,如果觉得是不可为就赶紧撤军,以免将魏国给拖垮。

事实上,韩王康也在催促太子奂赶紧设法破关,毕竟那么多的军队在函谷关前,每天的粮草消耗都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以韩国的弱小实力而言,根本耗不起。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军事才能只能算是一般般的公孙衍焉能不败?

不幸中万幸的是,目前的四国联军虽然损失惨重,但还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在恶劣的大雪天气之下,崤山古道既能阻挠联军反攻秦军,也同样能延缓秦军追击的步伐,只要联军重新整军备战,依旧还具备着攻打函谷关的实力。

当然,一切反攻秦军的前提是,公孙衍必须要能说服魏王嗣和韩王康继续支持他的合纵伐秦计划,这样他才能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历史告诉我,公孙衍已经没有第二次伐秦的机会了。

没办法,这一次联军的损失实在是过于巨大,经过几个月来断断续续的攻关,二十几万联军本就只剩下二十万人了,而这回却一次性被秦军干掉了两万多,各种伤员也达到了五万!

而据“黑鸦”的情报反馈,秦军的损失貌似连一万都没有,也就只在刚刚冲出函谷关的时候,被韩国大将鲠率领弓弩部队用箭雨覆盖了几波,当时损失了三四千人,后面在追击途中,及时是一面倒的形势,伤亡微乎其微。

联军这么大的伤亡,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才行的,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才能背的动。

而联军之中,除了韩国的太子奂地位最高之外,就属公孙衍这个魏国相邦的身份最靠前了,而且他又是名义上的联军总指挥。

更别说,公孙衍当初怂恿魏王嗣合纵伐秦的时候,可是立过军令状“如若失败,当自辞相位”的。

试问,这口锅公孙衍不背谁来背?

因此,当公孙衍趁着魏王嗣“撤相”的王令尚未达到之前,自己的联军总指挥身份依旧还在,立即在联军的驻地宜阳城召开军事会议,打算再来组织一次对秦作战。

然而,这时候联军内部已经因为这场惨败而变得矛盾重重了,起码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私底下认为公孙衍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否则合纵大军何至于遭此惨败?

所以,他才刚将自己的意思提到一半,立即就遭到了太子奂、市被、申差等人的质疑和反对,唯有一个乐毅,因为他的父辈与公孙衍是至交,而且当初又有我的叮嘱,这才没有反对公孙衍。

事已至此,公孙衍也只能黯然无语,挥手散会了。

身为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犀首”,这一次公孙衍的威望可谓是一落千丈,只待魏王嗣“撤相”的王令一到,他将终身难以再入仕途。

此番这么大的一个黑锅背下来,全天下的君王除我之外,估计是没人敢用他了。

于是,接下来联军内部开始讨论如何撤军的问题。

秦军若出关,韩国将首当其冲,所以太子奂虽然嘴里在反对公孙衍的下一部军事行动,但实际上他依旧还是主战派,只不过,他希望在就下来的战斗中,有他来担任联军统帅罢了。

然而,太子奂除了地位高贵之外,对于军事根本就是一知半解,燕国大将市被自然不会同意由太子奂来当老大,别说是市被了,就算是联军中带兵最少、几乎没有资格发言的乐毅,也同样表示反对。

于是,继续进兵和撤退的两个议题不由一时搁浅,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一起同意暂时采取守势,之后的事情视具体情况再做决定。

乐毅快马请奏,问我下一步有什么安排,需要他在联军内部做些什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