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有人留恋大锅饭,就有人痛恨大锅饭。

    因为这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的方式,在给予人们安心保障的同时,也会严重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事实上这种制度仅仅只适合两种人。

    一种是没有更多要求,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的本分人。

    他们只知道知足常乐,老老实实干活。

    甘心被领导,也愿意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

    而另一种就是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的人。

    他们是当前这种体制下,所滋生的最大害虫。

    只会偷奸耍滑,滥竽充数地吸大家伙的血。

    所以和大部分普通人不一样,一些个人能力既出色,又不甘心把命运交于别人之手的社会精英,便免不了率先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寻求突破桎梏的可能。

    毫无疑问,文艺圈儿就是这种分配矛盾最先爆发的阵地。

    像洪衍武就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对刘晓芩的好意,他保住几位内地女星尊严的慷慨之举。

    竟成为了刘晓芩迈出人生中至关重要一步的重大契机和导火索。

    敢情这两个月以来,他所的伙食实在是太好了些。

    为了这件事儿,庞师傅专门抽调了一个白案师傅,一个红案师傅,在外景地附近租用了几间民房驻扎下来。

    并且把厨具也运了过去,搞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厨房。

    由于食材都是每天早上在当地自由市场现买的、

    蔬菜、肉食、禽蛋不仅特别的新鲜,价钱还便宜。

    所以每日一个人五块钱的标准管两顿饭,简直太富裕了。四十人可就是二百块呢。

    再加上洪衍武早有吩咐,对几位女演员要区别对待,特殊照顾。

    两位大师傅呢,也因为跟人家合了影,得了签名,对几位女演员很是承情。

    于是不同于普通工作人员,给刘晓芩她们三个“咸丰的后妃”,每顿开饭就整上一桌五荤四素的“花九件”来,饭后还有西瓜、绿豆汤、杏仁豆腐这样的消暑佳品。

    真是把这几位女演员当真正的皇太后伺候上了。

    想想看,在当年花六十四万就能复制圆明园外景的年代。

    就这伙食标准,“港怂儿”们骑着马也赶不上啊。

    而且别忘了,这还是正经京城“口子”活儿,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这么一来,不但再无内地人羡慕香港人,反倒惹得李韩祥和梁嘉辉在内地这边蹭了好几顿饭。

    那不用说,刘晓芩是面子、里子都享受到了。

    这种得意的感受,和原本历史中,她如同乞丐一样跟香港同行要饭遭拒的屈辱,因饥饿而泪流满面的滋味一比,那当然是天壤之别。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坏事变了好事,可因此产生最终效果,却同原有历史走向如出一辙。

    因为欲望也和怨愤一样,同样可以转化为促使人行动的动力。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好日子一旦过久了,再过苦日子可就加倍难受了。

    九月上旬,剧组一杀青,香港人一撤,两位师傅也收拾家什回了“大食堂”。

    刘晓芩她们自然也从外景地回归了各自的单位。

    这样没了每天的酒宴伺候的荣耀,又恢复到了过去一样,每日靠大食堂的粗茶淡饭过活,可就让刘晓芩有点心理失衡了。

    因为食髓知味啊,上山容易下山难。白水萝卜和白斩鸡岂能是一回事

    另外也别忘了,在这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除了富起来的个体户外,国人当时的收入都很低。

    即使是红透半边天的影视明星,也仅仅是外表风光。

    实事求是的来讲,像刘晓芩她们真正的生活其实寒酸得很。

    平日演出得挤公共汽车,演出补助仅有两元一场,甚至就连演出服,京城都得靠她们自己想办法。

    所以每逢出差,她们往往要面临买不起衣服,住不起宾馆,吃不起饭的窘境。

    为此,一向以来无数的应酬、活动邀请,刘晓芩统统都是抗拒态度。

    但有的活动偏偏她还拒绝不了,比如说要参加京影代表团出访日本这样的政治任务。

    结果就因为经济上的窘迫,整个代表团里,拿一件演戏用旧旗袍充当服装的她,成了聚光灯下最尴尬的一个人。

    原来那件旗袍胸间被虫子蛀了一个洞,下摆还有另一个洞,旗袍开衩的地方也撕裂了。

    最后刘晓芩全靠急智,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才蒙混过关的。

    把胸前的洞用一朵红花缀在上面挡住,开衩的地方打了个结,提上皮包就看不见了。

    下摆的洞就只能视而不见了。

    这件事结束之后,刘晓芩羞愤、沮丧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在香港上映,大获成功。

    新的荣耀才将她从低落的心情里解救出来。

    可惜她才高兴没几天,来京参加庆功会的陈烨又深深的刺激了她一把。

    原来陈烨打算辞职去美国,去外面好寻找新的生活。

    一开始刘晓芩还很不理解,想劝陈烨留下来,说你刚红,趁着成了大明星,有了名气应该多拍几部电影才是。

    没想到陈烨却问她,“什么明星名气又有什么用我没有房子住,工资只有47元,你能为我解决吗”

    这让刘晓芩当时就没话了。

    是啊,这样寒酸的明星又算得了什么明星呢

    一想到聚光灯后面全是破旧不堪和忍饥挨饿的寒酸,连她自己都想哭一鼻子了。

    再看看人家个体户,这仨字儿说出去名声是不大好听,可人家腰里横啊。

    人家能不重样地给她送包席,用钱来维护她的体面。

    人家能为了在和里安插几个镜头,就给李导演开出了十万八万的价钱。

    虽然没拍成,可这样的手笔,就连香港人也不能小觑吧。

    听说还是靠了人家的赞助,才没让演员受罪呢。

    哎,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她要是这样有钱那该多好啊不是为了吃好的、喝好的,关键是能维持住应有的自尊。

    可以名副其实地做一个真正的明星,不用再带着心虚和自卑,胆战心惊的站在聚光灯下

    就这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遵照着必然的客观规律和冥冥指引,历史不走样的出现了。

    刘晓芩在遭遇两个邯郸人高价演出邀请后,这次竟然连犹豫都没有,就跟着人家赶赴邯郸,完成了她第一次“走穴表演”。

    当她带着三千六百块演出报酬在一周之后回京后,已经从心理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转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因为缺乏合同和商业经验,被欺诈的情况仍旧如原有轨迹一样不可避免。

    但在经历几次波折后,她却比原有历史中更坚强、更快的成长起来。

    进化成了一个凭个人信誉组织、引领“走穴小分队”联系对外演出的“穴头”。

    由于人品、号召力、节目质量、演出态度,得到了合作过的演员们每一个人的公认,演员们都以扑克牌里的至尊牌称呼刘晓芩,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大猫”。

    然而在刘晓芩自己的心里,这一切的起源,恰恰是因为拍和那最后两个月的包席所启发的。

    让她明白了,钱不光只是钱,还是一个人的尊严、价值与自信心。

    所以日后在做节目或是自传里,一个“个体户朋友”,成了她的救星和指路明灯,被她反复提及。

    这一点,当是洪衍武始料未及,也让他哭笑不得的。

    不过最幸运的是,历史尽管兜了个圈子最终总算回到了原地。

    这才没让洪衍武这只小蝴蝶煽动的风,把陈培斯的经典作品淹没。

    因为洪衍武根本不会知道,其实在1984年春晚上诞生的经典小品,竟然也是陈培斯为了一场一百块的报酬,跟着刘晓芩在沈阳“走穴”的产物。

    正是因为这个小品在东北爆红,反响强烈。

    导致同去的演员们为了顺利演出,都不得不把这个艺考小品给变成压轴节目。

    像这样的名声在后来传到了春晚导演黄鹤的耳中,共和国的观众们才会有幸看到如此经典的节目,才会就此引发延续至今的小品热。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儿,否则共和国春晚的历史和整个小品节目的历史,恐怕真的得改写了。

    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额外提一句。

    因为特别有意思的是,洪衍武造成的影响其实也不小。

    那就是陈培斯这次表演的搭档可不是那个眉眼厚重的“老茂”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去沈阳的演出,陈培斯是带着“红叶”一起去的,自然这位眉目清秀的“剧务”就把这位当红男明星给顶了。

    于是陈培斯原本的老搭档并未像历史原有那样与之携手合作,成为了延续几十年的搭档和朋友。

    这位红透半边天的“牧马人”沈阳之行表演的节目,变成了普通的诗朗诵。

    这样历史便出现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偏差。

    “红叶”这个本不应该出名的普通人,甚至不应该出现在文艺圈里的人。

    注定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变得家喻户晓。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