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无论对于哪一个商人来说,社会上的重大变化往往都意味着最大的生意机会。

    作为共和国来讲,打开国门之后,来到首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便是当代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这一点对大部分京城人来说,其实并不太难感觉到。

    因为天安门广场上,故宫前,王府井,使馆区这几个地方,各种肤色的“歪果仁”一直都在与日增多。如果以年来计算,更是以几何速度来爆炸的。

    还有,“京城饭店”、“友谊宾馆”这些涉外宾馆越来越人满为患,甚至新开张没多久的“建国饭店”,入住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而“聚德全”在京的几家门店,如今每天接待的顾客已经有四成是外国人和港澳同胞,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只是感觉到这种变化是一回事,但懂得穷人要和有钱人做买卖这个道理,能清晰地把这个现象与赚钱联系在一起,却是另一回事。

    整个京城也仅有不多的聪明人,才注意到了这些洋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流动的钱包。

    像倒腾外汇券的“黄牛”们是一批,从外交公寓的外国人手里“收破烂”的有一批。

    也有教外国人汉语的,帮外国人做翻译的,甚至还有出卖肉体陪外国人睡觉,或是傍着外国人,狐假虎威,行骗懵钱的。

    而就是这些聪明人,也没有一个能像洪衍武这样独具慧眼,发现旅游商品这块大蛋糕的。

    因为实事求是的来讲,旅游商品这个概念在我国一直都是没有的。

    过去,我们对外国人的生活毫无限制,这些传统玩意也实在没什么新鲜的,外国人来到京城,想买这些小玩意,随处可以卖到。

    同时我们的商家又一直把古玩、茶叶、丝绸、绣品这些高级商品当成普通的买卖来看待。

    只要进店都是客人,掏钱就够了,谁管你是出于什么动机来买呢

    所以也就从未有人把这种特殊的市场需求单独区分出来过。

    但改革开放之后可就全然不同了,改变恰恰从这时开始。

    一方面是共和国对入境的外国人管理严格,限制很多,购物、吃饭、住宿都必须在指定地点。

    另一方面,传统工艺品的生产长期不受重视,在“运动”中日益凋零,民间艺人几乎不复存在。

    而眼下私营经济的恢复又刚刚才开始起步,重新开始做买卖的操业者甚少。

    于是老外在这方面的需求便很难再得到满足,一个需求庞大却几乎毫无竞争的市场也就这样形成了。

    实际上不少来华夏旅游的外国人都是“揣着钱来,又揣着钱回去”,还常常会抱怨说“华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旅游纪念品的国家,京城是唯一没有旅游纪念品的首都”。

    以洪禄承的眼光,一经洪衍武提醒,是很容易就看到其中蕴藏的厚利的。

    那么由此可知,洪衍武能“想到”这一点,在他爸爸洪禄承的眼里,是多么的“有创意”啊。

    事实上,尽管嘴上没提起过,但老爷子的内心,是很有点自愧不如,相当佩服儿子的。

    但反过来呢,谈到具体经营和规划方面,可就该换成儿子来佩服老子了。

    说实话,洪衍武也有点本事不假,他自己把其他的几样生意不规划的挺好吗

    可别忘了,他经营上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制度制订和掌控人心上。

    额外的一点小聪明都体现在了怎么发现渠道、运用渠道和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如何降低成本上了。

    这点本事,主要得益于他过去房地产商兼顾流氓的从业经验,和重生带来的“远见卓识”。

    但他的弱点恰恰在于从未涉足过需要不断开发产品,为大众长期服务的实体行业。

    说白了,他这个野蛮生长的投机主义,是完全跟着记忆中的热点走。

    市场上缺什么就卖什么,什么利厚就卖什么。而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却完全是初级认知。

    想想看,他之所以从“花城”进货,让底下人就认准牛仔裤,不就是怕踩错步子吗

    这本身就是一种欠缺能力的表现。

    而他这方面的缺陷,在商品紧缺的时代还不会太明显。

    但如果没有了重生优势,一旦进入百花争鸣,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的时代,他就该越来越感到头疼了。

    如果按洪禄承的理论来看,这也就是习惯了靠渠道捞偏门的副作用了。

    那么如果让洪衍武自己来规划旅游商品的话,按他的设想,应该就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的游击战。

    凡是有外国游客的地方,就该有他的人。

    至于具体商品上,只要有民族特色,成本低就好,拿过来打着纯手工的旗号就卖呗。

    反正是杀“外国猪”,又不会有回头客,搂头按脖子就一刀,能放多少血放多少血。

    但实话实说,如果真的要按照这样去办,痛快是痛快了,恐怕收益就会大打折扣了。

    因为他忽视了一点,旅游商品和他从事的其他生意最大的区别就是,那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刚需”,也不是“瘾品”。

    千万别拿外国人当二傻子,人家买这些东西不过是心情愉悦下的锦上添花之举。

    买可以,不买也可以。哪儿能明知道是坑还往里头的跳呢

    必须得看上眼,真心喜欢,价格还得合适才行,不会跟着你的指挥棒转悠的。

    事实上,失败的例子早已存在。

    洪衍武有所不知的是,其实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没他想象的那般迟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旅游购物的创汇机会。

    早在1979年,京城的有关部门就制作出来一些旅游纪念品投放市场。

    比如为“聚德全”生产的烫有“京城烤鸭留念”的烫花冬青木筷,具有烤鸭店特色的小国画、明信片,和体现该店特色的包装盒、包装纸和彩色画页。

    颐和园也有“面人郎”捏制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贵妃醉酒”、“红楼梦”等作品,以及书法家孟庆甲的指书作品。

    此外,京城的首饰厂还与景区联合生产了一百五十余种旅游纪念品。放在景区和宾馆、饭店里出售。

    但即使这样仍旧于事无补。外国人的不满并没有得到有效好转,仍旧怨声载道。

    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错误的认为生产出什么,人家就得买什么。

    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没有特色,让外国人不感兴趣。就是太雅,文化隔膜太大,外国人根本理解不了。又或是直接被外国人当成了广告宣传品。

    再加上窗口式的死板销售是一种很被动形式。

    所以这些玩意只能创造出很少的局部效益,总体情况十分不尽人意。反落入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处境。

    为此,我们的旅游部门不免发出了“外国人究竟要买什么”的哀叹,企业生产者也发出了“旅游业需要工业部门生产些什么”的疑惑,相关研讨会更是就此问题开展了无数。

    但由于这些官老爷和企业管理者,无不是从上往下脱离实际的俯视。连从游客处境出发的视角都找不到,那又何谈解决问题呢

    这也就导致我国的旅游业中,商品经济这一环,几年来一直是停滞不前。

    总之,要按洪衍武的办法来,和政府相比,他顶多是销售方法上灵活了一些。

    但恐怕由此引发的不满会更重,因为外国人可没咱们老百姓这么好脾气,挨了骗那是要急眼,要投诉的。

    而政府部门对洋大人的反馈还是满重视的。

    那也就是说,即使能赚钱,也就变成“倒计时”了。挺好的项目,干不了多久。

    到时候,最难受的恐怕就是兆庆,让洪衍武给坑一道是在所难免的了。

    所以说万幸万幸,这事儿还有洪禄承给把关。

    老爷子听了洪衍武的想法,当场就指出隐患所在来了。

    而且还给出了切实可行,非常明确的合理规划。

    一,商品销售范围就固定在两个地方故宫与长城。

    因为外国人对京城的了解,其实大多数人也就知道这两个地方。

    如果旅客的时间有限,要做选择,首先要去的也就是这两个地方。

    再加上洪衍武想安置的人只有三十多,真是全铺开了,既不好管控约束,也增添了联络的难度。办执照都不好办。

    那又何苦再去别的地方呢

    倒不如专门在这两个地方下工夫,不但方便了,投入集中,回报也会集中。

    二,在产品的定位上也一定要准确。

    首先就是特色问题

    从外观上讲,坚持民族特色,能具有故宫和长城的特点为上。

    实用性上,最好不仅仅是装饰品货摆件,有一定使用功能和趣味性为好。

    但最关键的是却是尺寸和重量,因为根据游客的特点出发,东西必须得小巧,好携带才行。

    其次是价格和经营品种问题。

    品种不用多,但得分出层次来。

    按照销售价格高中低,对应着工艺的难、简、易。

    大致一种价格三种商品,这样也就让顾客有了选择的余地。

    要知道,外国人可并非都是富得流油的人,而且人们对于自己能做选择总是会感到更满意的。

    最后那就是生产方面的问题。

    保证质量是必然,但工艺不用太复杂,反而越简化越好。

    能用机械的笨功夫,一定要脱离手工操作。

    同时也可以考虑买一些市面厂常见的东西做深加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抢占市场份额。

    嘿,没的说,洪禄承这一条条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实际建议啊。

    洪衍武当时一听就喜不自胜。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考虑不周,这又学到了东西,一定照做。

    嘴里还止不住的臭贫呢,那一套又来了。

    “您可真不亏是我爸爸,这才叫正格老牌儿的资本家就这本事,天生就是为做买卖而生的,您说您这么待在家里多浪费啊都赖这破世道,我看要让您管商业部,咱国家经济早腾飞了”

    自然,曾经一度有可能落在兆庆脑袋上的隐患,也就于无形之中消除了。
,